●“常回家看看”将写进法律条文引争议
●网友直言“工作忙、压力大”无法常回家
●请珍惜和父母一起的时间别留下遗憾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留在春天里……”一首《春天里》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弦。也许我们确实很忙,也许我们确实无奈,然而,请尽量常回家看看一把屎一把尿将我们养大的父母。记者沈翔摄“头天晚上还打电话说了几句,可第二天接到俺娘的电话说,‘你爹不中了’……”对王家四兄弟来说,最遗憾的是父亲去世在“空巢”。这个极端的例子,对于回家看父母而丢掉工作的白领、为生存几年不能回家的打工者来说……并不鲜见。
国家对于“空巢老人”的关注,有望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常回家看看”已写入老年人权益法修正案。孩子们如果不能够“常回家看看”,父母甚至可以将儿女诉至法院,而法院不得拒绝立案。然而在生存的重压下,城市小生意人、打工者和企业白领,虽然孝心深藏于胸,却因种种原因让父母独居“空巢”。不妨来听听他们的故事。□今报记者王在华沈翔
●打工者的遗憾父亲去世在“空巢”
对于王家四兄弟来说,最内疚的事情是父亲的去世。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们,甚至不能完全理解“空巢老人”这个词。但他们知道,父亲去世时,一个子女都不在身边。
老大留好,老二公粮,老三余粮,老四陈粮,都出生在河南省柘城县申桥乡大王庄。四兄弟的名字,合起来就是“留好公粮,剩下的是余粮,剩多了就是陈粮”。他们父母起名时,除了饱含对党和国家的忠诚,还有对未来吃饱吃好的憧憬。
十几年前,打工潮在内地蔓延,四兄弟怀揣着吃好穿好的梦想,背井离乡来到了广州。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刚开始只能“收破烂”。生活虽然艰辛,但农村人特别能吃苦的特质,让他们在城里逐渐站稳了脚跟。就在他们顿顿能吃肉,天天能喝酒的时候,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父母老了。
广州离河南上千里的路程,对底子还很薄的几个兄弟来说,飞来飞去肯定是不可能的。那就把父母接到身边吧,几个兄弟的想法却被父母否认了——因为在那里生活不习惯。
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家供养父母?那就等于断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别说父母,就连自己也可能养活不起。那就每个人对点钱,给老人寄回去,让他们想买点啥就买点啥吧。老人买了电动车,天天赶集上会,日子过得看起来还挺乐和。可是,70多岁的老人就像老化的机器,随时可能出问题。
一个冬日的夜晚,老父亲突然喘了起来。家里没有其他人,村里的路又不好,老母亲打着手电叫来了赤脚医生,给老父亲输了几瓶药。几瓶药水根本赶不走死神的威胁,一口气没上来,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四兄弟千辛万苦从广州回到老家时,看到的是父亲冷冰冰的遗体。
●“自愿”空巢的老人和生存的无奈
与四兄弟的遗憾相比,有些老人更让人叹息。
就在王氏兄弟老家邻近的一个村子里,一位老人被发现时,遗体已经腐烂。
像四兄弟一样,大量的底层劳动者和生意人在为另一个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他们的父母在老家煎熬着孤独。他们中的很多人,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根本无法把老人接到身边生活。
对王家四兄弟来说,因为父亲去世的强烈刺激,很坚决地把母亲接到了身边。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同在一个城市,想见谁就见谁,老母亲结束了“空巢”的日子。
吃穿不愁,儿女环绕,可老人更加郁郁寡欢了。“在老家生活了一辈子,到广州真的不习惯”。王家四兄弟虽然站住了脚跟,但为了生存也是忙得团团转,孙子孙女又都上学,而广州本地又不认识能说话的人,王老太太很孤独。她想起了故乡的土房,想起了街坊邻居满口的乡音,于是坚决要求回故乡。
子女当然不想让母亲再次脱离自己的视线,可老人几次三番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后,精神越发萎靡起来。
把老人强留在身边,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办?“她年龄这么大了,还不让她活得痛快点?”一个兄弟的态度赢得了共鸣。兄弟四人多次商量后,终于答应把母亲送回老家住一段,“看看效果再说……”
老母亲“自愿”空巢,对应的是儿女们生存的艰辛和无奈。“如果回家耕田种地能过好日子,还能好好地养活父母,谁不想回家呢?”王留好感叹说。四兄弟最大的希望是,钱挣多了,回老家去,让老母亲痛痛快快地活到老。
●都市白领回家看趟父母丢了工作
相对于王家四兄弟,在郑州工作的张志强有着听起来更加体面的工作:某公司营销总监。但这个头衔的背后,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苛刻的工作业绩,沉重的工作压力让他三十出头就有了不少白发。
偶尔的闲暇,他就会想起重庆的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送进了大学,恩比天大啊!张志强郁闷的是,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刚毕业那会儿,为了能在看父母时让他们高兴,他曾玩命工作半年,只为了给他们买个空调,让他们在酷暑中享受一丝清凉。“有一年春节,我爸身体有病我得回去看,可公司的一个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我又不能走……”张志强心疼父母,坚决地回了老家。在儿子的照顾下,父亲很快康复,但儿子回到郑州后,工作却丢了。
不是不想多回家看看,可沉重的工作压力,拮据的经济实力,脆弱的运输能力,都可能成为都市白领回家的“拦路虎”。“差不多快攒够首付了,过一段赶紧买套房,让父母过来跟自己住……”张志强在表述自己愿望的同时,更加担心的是,自己的薪水能不能跟上不断飞涨的房价。
·新闻背景
河南空巢老人已达123万多人
河南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显示,我省空巢老人人口截至2010年已达到123万多人,空巢家庭达到72万多家。
对于空巢老人的增多,政府也非常关注。河南省老龄办根据本省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安阳市滑县为试点单位,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类型的8个村进行空巢老人帮扶试点。试点采取两种主导模式加两种辅助模式,简称为“2+2模式”。
两种主导模式:一是有条件的村筹办村级托老院,对空巢老年人实行全托或半托服务。二是建立帮扶服务站(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公司),由帮扶服务站服务人员在站和入户提供帮扶服务。对特困老年人和空巢老年人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无偿、低偿和有偿帮扶。
两种辅助模式:一是建立“一帮一”志愿者帮扶队伍,由相近、相亲的人员实行结对帮扶服务,实行定时或不定时的义务助老服务。二是成立党员、青年、少先队员等义务助老队和老年互助组,由各助老队自己制定义务帮扶项目以及活动时间,开展互助帮扶活动。
·亲情账单
算算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每天大家都在算账,但亲情账你算过没有?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你真的清楚吗?
日前,有网友在网上发起了“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调查。帖子中写道,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帖子发布之后不少网友都纷纷计算起来并跟帖晒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记者看到,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的有十几年,最短的只有十几天。尽管结果各不相同,但网友们都不约而同表示,和父母能够真正相处的时间真是太短了。
“这辈子我也许只能和妈妈相处25天了,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次。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在她最孤独的那30年里,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也就是25天,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
“让我们抓紧时间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吧,今年过年一定回家。”有不少网友在帖子上发出建议,甚至有的北漂族准备拼车一起回家,大家感慨确实该“常回家看看”。记者赵媛
·典型案例
爹妈不缺钱缺你“常回家看看”
2010年11月24日,北京房山法院窦店法庭,83岁的父亲状告6名儿女未尽赡养义务案开庭,老人的诉讼请求很简单,远嫁山东的大女儿不要求探视,但需每月支付400元生活费;其他五个孩子每周至少保证探望一次,每人每月支付200元生活费。
法庭当日未判决,6名子女均表示,即使判决不规定回家探望老人的次数,但经过这一场诉讼后他们已经了解父亲的心情,会排班轮流回家。
无独有偶,江苏省姜堰市前不久发生了一起诉讼,原告是位80岁的老教师,他告的是其小儿子,告状不是为了“赡养费”,而是因为“儿子长年不回家看我”。老伴去世多年的他日常起居由大儿子照料,女儿也会过来看望他。但让他窝火的是,小儿子却借口工作忙、家里事情多总是不露面。最终,双方在法官的调解下达成一致,小儿子每周探望父亲不少于一次,每次陪护时间不少于两小时。
|